转载自《海峡都市报》
从2004年的5000亿到2008年的超万亿,福建GDP突破万亿,仅用了4年时间。
这比广东、江苏、山东、浙江等4个率先进入万亿的强省,分别快了2至3年时间。
正如省委书记卢展工所概括的: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,是福建干部群众集体智慧的结晶、共同实践的成果。我们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,就是因科学发展而提出、依科学发展而运作、循科学发展而提升。
“此番原则通过的《意见》,是对海西践行科学发展观的充分肯定”,省社科院原院长严正教授昨晚表示,伴随着《意见》出台,海西这片热土将迎来新一轮的科学发展热潮。
科学发展海西将迎新热潮
令海西人欢欣鼓舞的是国务院常务会议对海西的高度肯定,《意见》还指出:近年来,福建省大力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,综合实力不断增强,为进一步加快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……“海西发展的五年历程,是贯彻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成果”,严正认为,现在,国务院又提出《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》,指出四大定位和七个方面的工作要求,并将出台具体的政策措施。
这意味着“海峡西岸经济区”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目标,得到了中央的政策支持,标志着以福建省为主体包括广东东部、江西南部、浙江南部这片海峡西岸区域迈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,在全国区域经济布局中的地位更加凸显。
“科学发展观在海西的践行成果,对海西创业者来说,就是一本催人上进的教科书”,严正认为,伴随着《意见》出台,海西这片热土将迎来新一轮的科学发展热潮。
生态海西福建后劲之所在 科学发展观强调第一要义是发展,是又好又快发展。《意见》此次对海西的定位中,最后一个就是要构建我国重要的自然和文化旅游中心。在省环保局局长马承佳看来,构建生态海西,是践行科学发展观的一大举措。去年,我省以污染减排为主线,以“水源保护与废气等生态环境整治”为民办实事项目为载体,推进海西生态建设,全省森林覆盖率继续位居全国首位,生态环境状况指数继续保持全国前列。
数据显示,去年我省9个设区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为96.3%,23个城市中有22个环境空气达到二级标准,水和大气环境质量均有所改善。马承佳认为,优越的生态环境质量成为福建发展的优势之所在、后劲之所在,成为海西建设的重要品牌。 产业调整海西竞争力更强 实现又好又快发展,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。“落实科学发展观,我省已着手转变发展方式,产业调整的方向正朝着电子、石化、科技产业、环保产业、生物医药及金融、物流等现代服务业方向发展。此次提出的构建东部沿海地区先进制造业的重要基地,将为福建省下一步的产业升级和经济发展明确目标。”福州大学管理学院院长黄志刚教授认为,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,已让海西走上快速发展轨道。 五年来,海西产业集聚加快,结构也更优化。去年,全省三大主导产业带动作用日益凸显,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35%;30个重点产业集群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比重为42%;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12.4%。 自主创新“福建创造”的崛起 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是调整产业结构和转变发展方式的中心环节,《意见》中也提出着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增强自主创新能力,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水平。海西发展五年来,我省三大主导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日益增强,高新技术产业和软件等新兴产业发展壮大,自主创新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全面提升,我省的经济综合竞争力持续提高。
据科技部最新统计,去年,我省综合科技进步水平居全国第8位,较上年提升3位,其中科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指数居第5位,高新技术产业化指数居第6位。
“海西战略加速了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”,省信息产业厅有关人士表示,我省信息产业中高新技术产品,占全省高新技术产值的比重超过2/3。
海西自主创新能力提升,与我省率先创办的“6·18”平台息息相关。企业界人士认为,政府搭建起项目成果交易平台,项目、技术、资本和人才实现全方位对接,此举有效弥补了技术、资源等制约我省发展的“短板”,推动“福建制造”走向“福建创造”。